琴知所起,一往而深。

天韵山房古琴传习工作室成立于2012年。创办人孙弋是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琴专业委员会会员,师从古琴演奏家、教育家龚一先生。工作室自开办以来始终以敬畏之心对待传统文化,常年致力于古琴、琴箫等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弘扬。在教学中我们继承传统,并融合现代理念,重视正确的基础训练,坚持“过堂”和结业汇报制度,做到“因材施教”、“有教无类”。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,能让更多的朋友认识古琴,了解古琴,学好古琴。

电话:
13806186670(孙老师)
15861448160(朱老师)
微信:
Tianyun_Guqin
地址:
无锡市梁溪区民丰苑36号2402室
(近地铁1号线民丰站)

琴,于历史长河中涵养

琴,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,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。关于琴最早的文字记载,见于《诗经》等典籍。那时,琴既用于郊庙祭祀、朝会典礼等雅乐演奏,也兴盛于民间。

“窈窕淑女,琴瑟友之”(《诗经·周南·关雎》)
“我有嘉宾,鼓瑟鼓琴”(《诗经·小雅·鹿鸣》)‍
“妻子好合,如鼓瑟琴”(《诗经·小雅·常棣》)‍
“鼓钟钦钦,鼓瑟鼓琴”(《诗经·小雅·鼓钟》)‍
“琴瑟击鼓,以御田祖”(《诗经·小雅·甫田》)‍
“椅桐梓漆,爰伐琴桑”(《诗经·鄘风·定之方中》)‍
“琴瑟在御,莫不静好”(《诗经·郑风·女曰鸡鸣》)

孔子对琴十分推崇,能弹琴唱《诗三百》,为后世士人典范。数千年来,琴与文人的生活密切相关,蔡邕、嵇康等名士都以弹琴著称。

琴,从古人智慧中走来

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最早的古琴记谱法——“文字谱”。现存唯一一首用文字谱记录的琴曲为南朝隐士丘明所作《碣石调·幽兰》。“文字谱”记录繁杂不便,因此在唐代,古人改进记谱方式,“减字谱”应运而生。这种记谱法将汉字的部首、数字和一些减笔字拼合,故称作减字谱。它记录弦位、徽位及左右手的弹奏方法,不直接记录音高,有效缩减了乐谱记录篇幅。这种用减字谱记录古琴音乐的习惯一直沿用至今。现存用减字谱记录的古琴谱集有一百五十多部,记载了三千多首古琴曲。

古琴的历史、弹奏法、记谱法、音律、美学等方面形成了独立而完整的体系,被称作“琴学”。其内容精深博大,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。

古琴的音域为四个八度零两个音。古琴有三种音色,散音、泛音和按音,意境悠远,气定神闲。散音松沉旷远,兴远古之思;泛音如天籁,生清冷之感;按音则非常丰富,指下的吟猱余韵、细微悠长,时如人语,可以对话,时如心绪,缥缈多变。泛音象天,按音如人,散音则同大地,称为天、地、人三籁。在古琴音乐的三音交错、变幻无方之中,高山流水、万壑松风、水光云影、虫鸣鸟语及人情复杂之思和宗教哲学之理,尽能蕴涵表达。

琴,在古今交错中流淌

上世纪初,琴开始被称作“古琴”。2003年11月7日,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的世界第二批“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”中,中国古琴名列其中。2006年,古琴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‍古琴艺术之所以能独树一帜而备受推崇,除“琴德最优”外,更由于其音乐的特质能顺乎自然,耐人寻味,符合中华传统文化追求意境、崇尚内在和寓意含蓄的特征,它含藏着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内核,体现了古人修身悟道的德行,而成为人格培养和精神升华的重要方式和手段。

在古琴朴实低缓而又沉静旷远的音声之中,古今弹奏之人皆可物我两忘。“独坐幽篁里,弹琴复长啸”“松风吹解带,山月照弹琴”“致乐以治心,乐则安,安则久”。在人心容易流于浮躁的当下,亟需古琴恬淡、平和曲调,让人心安住沉静,回归内心自性里丰富的精神世界。

琴,在天韵山房里传承

近年来国风盛行,古琴热持续高烧不退,探寻古琴艺术真正健康的继承之道、发展之路成了当务之急。天韵山房以敬畏之心对待传统文化,秉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、古琴演奏家、教育家龚一先生的琴学理念及教学方法,常年开设古琴传习课程,为古琴艺术贡献绵薄之力。让更多的朋友认识古琴,了解古琴,学好古琴!

“百工从事,皆有法度。”古琴的物理属性是一件乐器,乐器的学习,有它的法则。天韵山房继承传统教学模式,口传心授,重视正确的基础训练,坚持教学检查和结业汇报制度,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精神,做到“因材施教”、“有教无类”。

网站备案号:苏ICP备16002085号-1